成都城市影像展:科技與溫情并存
中·和 展覽大廳內一件名為“中·和”的藝術裝置十分醒目,它是由成都青年藝術家黃鹿以“碳中和”環保理念為靈感,利用菖蒲葉、竹篾、老山藤、棉花、皂角種子、羽毛和若干可回收舊材料制作的“魔力植物”,巨大卷曲的“葉片”和“花朵”生動而富有活力,寓意全力建設公園城市示范區的成都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不斷躍升。
相·一日之鑒 本次展覽的第四個板塊名為“成都人的一天”,出自成都知名攝影師陳春林之手。兩組圖片都名為“相·一日之鑒”,這組是陳春林2003年在寬巷子拍的。
29日上午,“百年·千面·萬幀”成都城市影像展,在東郊記憶國際藝術展覽中心隆重開幕。
本次主題展覽由成都傳媒集團主辦,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成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與成都市檔案館協辦,從昨日起持續展出至7月9日。
走進展場,迎面便可見一幅黨徽照耀下“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的巨幅畫面。整個展覽以時間為序,依次呈現了百年來各個歷史時期的成都畫卷。
1921年-2012年的影像為第一大板塊,以成都解放、改革開放、黨的十八大為時間節點,分為1921年-1949年、1949年-1978年、1978年-2012年三個篇章展示,匯集了1921年以來成都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紀錄和呈現這座城市過去百年中的各個重大歷史時刻。
2012年-2021年為展覽的第二大板塊,以“國家中心城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國際門戶樞紐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四個主題的影像呈現新發展理念下的成都。第三個板塊的影像呈現極富科技和未來色彩——主題是“雪山下公園城市的一天”,由數字交互藝術家趙詩宇和他的團隊共同創作。
形式多元
融入科技和未來的元素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不少前來參觀的市民都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老照片前久久駐足,當時的場景如今已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令人感慨懷念。這場展覽的別出心裁和形式多元更令觀眾稱奇——除了靜態的圖片展示之外,裝置藝術和交互沉浸式藝術場景的加入,突破了常規的影像展陳模式,真正讓到場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并體會到自己身處其中的幸福。
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城市規劃專家滕達生告訴記者,在展館的整體規劃上,團隊采用了流線型的環抱式設計,重點體現“公園城市”山水流韻的意象。現場還設置了體現“公園城市”綠色發展理念的系列主題裝置——有雅致的川西林盤縮微景觀,也有從“碳中和”環保理念中得名的藝術裝置。
“展覽雖然以影像為主,但我們要做的是突破靜態的圖片展示,融入科技和未來的元素,讓城市在時光里流動,讓觀眾們置身這個城市最美的模樣里,全方位感受到城市生活之美,并且能夠在這種感受的基礎上,跟隨藝術家栩栩如生的設計,去暢想未來的美景。”滕達生說。
走入“雪山下公園城市的一天”沉浸式體驗空間,悠閑的慢行步道令人神往,道路上來往如織的車流,被巧妙隱入背景中,樓與樓之間用橋梁和綠植連接,舒適、自然。趙詩宇透露,展廳的背景音是他們精心設計的柔和“白噪音”,坐在里面會感覺非常放松。
跨越18年
每個真實細節都令人回味
本次展覽的第四個也是最后一個板塊名為“成都人的一天”,出自成都知名攝影師陳春林之手。兩組圖片都名為“相·一日之鑒”,第一組是陳春林2003年10月在寬巷子拍的。他告訴記者,自己原來就住在人民公園附近,經常去寬巷子喝茶。“當時寬窄巷子還完全不是現在這個模樣,游客很少,只有一家茶鋪,去喝茶的大都是本地人。”
許多個閑適的午后,陳春林就在茶鋪里一邊喝茶一邊觀察來往行人,樂在其中。“當時也拍過很多街景,但感覺不足以表達我想要的東西。”陳春林說,“有一天突然心血來潮,問一個給我擦皮鞋的人:可以給你拍張照嗎?他說好,然后就老老實實站得很直,讓我拍了一張。”
陳春林一下子找到了感覺。于是有了第一組“相·一日之鑒”系列。他選定寬巷子的一隅,用白布作為背景,但不會完全遮掉街道和墻的細節,用這種方式拍上一整天。照片洗出來后擺在一起,陳春林發現:照片呈現出來的信息,比他平時面對面觀察那個人所透露出來的,還要多很多——手臂上的一道疤痕、外套下毛衣的小洞、自行車后座上捆著的報紙……生活的每個真實細節都令人回味。
2021年6月,接到本次展覽策展方的邀請后,早已不住在人民公園附近的陳春林,又去了他熟悉的寬巷子,再次掛上那塊背景白布。“隔了18年,這次拍攝的人群,結構已經大不一樣了,多半都是游客,很多年輕人,打扮得都特別時尚,在鏡頭前也表現得更加自如,可能和現在習慣了手機拍照有關吧。”陳春林說。
相隔18年光陰的對比,面對不同時代的人群,攝影師心中有何感慨?陳春林笑著說,“就照片本身來講,我要做的就是去呈現,把感慨的事交給觀眾就好。”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