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提到,杭州國際博覽中心在2018年將從管理理念、服務體驗、商業模式、功能價值、角色定位五個維度對“第六代場館”進行全新定義。前四個維度均聚焦場館內部經營,即最大化挖掘場館資源價值形成競爭優勢。第五個維度則是強調會展場館不同于其他業態,在某種程度上其扮演著“城市運營官”的角色,終極使命還是要回歸到服務產業升級并促進城市發展。
那么,如何做好“城市運營官”?筆者在此引用 “生態”一詞來解釋這個問題。自然生態系統中有萬物生長和進化,當新會展中心投入運營之后,隨著經營的不斷推進,將逐漸形成以場館為核心的商業生態。以杭州國際博覽中心為例,運營一年以來,從陸續出臺的會展扶持政策,到相繼成立的20余家會展企業,從不斷引入的高端會展項目,到快速擴張的專業人才隊伍,可以說,杭州國際博覽中心正在激發和撬動相關資源,逐漸形成杭州國際博覽中心的自有生態。在這一基礎之上,杭州國際博覽中心應發揮主導作用,打造健康有序的生態環境。
其一,以場館為引擎,構建會展小生態。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會長儲祥銀提出的“打造會展集聚區”,為會展業指出了發展方向。通過勞動力、資本、技術、制度等要素在一定區域內聚集,依托優良環境及政策條件,可以最大化激發規模效應。企業和資源集聚是會展“生態”邁出的第一步,若發揮集聚區的核心價值,應考慮如何同頻共振、發揮協同效應。以政府為主導的營商環境、政策扶持、政務服務效率等至關重要,但同時也需要龍頭企業發揮引擎作用。筆者認為,會展場館作為活動的落地平臺以及最大的投資實體,理應有所擔當。引擎作用的發揮并非是充當“一方霸主”,或者是產業鏈通吃,而是要共享品牌效應、用戶資源以及產業資源,建立共生共榮的生態環境。比如在阿里巴巴的生態體系中,阿里巴巴在戰略選擇及業務規劃方面引領合作伙伴共同發展;又或者是小米開啟的基于智能硬件、內容服務及關聯增值生態鏈計劃,同樣也是為合作伙伴提供共生的土壤。場館作為產業鏈的中樞環節,如何將分散的搭建、設計、租賃等服務環節通過標準化、智能化的平臺進行分發?如何通過社群建設共享資源煥發生態活力?如何將分散的產業數據整合分析為行業提供智力支持……只有建設成人達己、開放共享的“生態”,會展集聚區才更具活力和可持續性。
其二,以會展為抓手,服務產業大“生態”。盤點中國的產業園區建設,在以核心產業為主導的情況下,絕大多數產業園的產業布局中都有會展的身影,這一現象在新近的園區規劃中表現尤為突出。這正是會展服務于產業的魅力所在。反觀會展集聚區的建設,切忌為了會展而集聚,脫離產業談會展只會成為空中樓閣。所以,在會展生態體系的營造中要正確處理好“會展+X”的關系,對“X”的取舍需經過科學分析和科學決策,要結合區域經濟基礎,要預見產業發展趨勢,更要考慮城市發展戰略,從而有計劃地做好招商引進、孵化培育工作。X可以是會展相關產業,亦可以是區域重點發展的產業。以杭州國際博覽中心為例,無論在市場開拓還是會展集聚區的發展規劃中,都緊緊圍繞業主單位錢江世紀城的“3+3”戰略推進,未來集聚區的打造也是聚合會展、體育、音樂三大特色產業,對接科技、總部、金融三大主導產業,形成產業會展的最佳格局。
誠然,生態價值的發揮并非一己之力可以完成,也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支持,需要企業自下而上的推動,更需要會展生態中的個體秉承開放共贏的心態。而作為引擎力量的會展場館,在關注自身價值鏈的同時,需要從更大的格局上建立生態思維,形成共生、互生和再生的利益共同體,以城市運營官的戰略定位推進會展場館的價值裂變與升級。
(作者系北辰時代會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杭州國際博覽中心總經理)
(責任編輯:陳銘)